实验室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重庆大学矿冶学科创立于1935年,是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几个矿冶学科之一。1953年院系调整后成立的采矿学科主要服务于煤炭工业,率先在全国开展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在煤岩与瓦斯突出机理及其控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1978年成立矿山工程物理研究所,重点开展煤矿开采工程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200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采矿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下,通过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长期从事煤矿动力灾害与控制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队伍,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有的能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地质灾害控制及安全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3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3个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在矿业工程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成为我国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2011年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13年和2018年通过两轮科技部验收与评估,实验室主要从事煤矿动力灾害的地质表征与流体动力学、煤岩体工程灾变力学、煤矿灾害预防与控制3个方向的研究。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1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9人、教授78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28人。

    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等各类科研项目549项,科研总经费约6.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5项、二等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300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SCI论文934篇、EI论文830篇。

总体定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针对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重大需求,围绕煤炭开采中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顶板大面积垮塌、矿井火灾、矿井突水等煤矿灾害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揭示煤矿动力灾害机制,建立完整的煤矿动力灾害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本领域规划、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目标  

    针对煤矿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解决煤矿动力灾害的地质表征与流体动力学、煤岩体工程灾变力学、煤矿灾害预防与控制中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到2030年,在主要方向上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造就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科研队伍;建设成为国内外领先的煤矿动力灾害领域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